您现在的位置: 福建招生考试网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申论 >> 正文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犀利点评 专家教你读申论
整理自:万学金路考试研究中心 2009-10-21 16:34:09

 2010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大纲已于10月12日晚上公布出来了。广大考生都非常关注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的变化,许多社会上所谓的专家也纷纷做出了解读,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在此,也不想去多做什么批判的工作。但是,我觉得不管谁解读的,都有一个不可推卸的义务,即你所解读到底对考生有没有什么意义,有没有什么帮助。如果仅是为了扩大宣传,在那里忽悠半天,对考生没有什么消极影响,也就罢了。怕就怕你解读了半天,不仅无助于考生备考,而且还混淆了考生对申论的理解以及备考的策略,那就有点不妥。当然,这一切取决于考生自己的辨别力。以下,本人的一点点解读,仅供考生参考。

  客观的说,2010年的考试大纲与之前的考试大纲确实有较大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更多的不是形式上的变化,更多的是考核要素的变化,而目前许多解读更多都在关注形式上的变化。不能说形式上的变化不重要,但形式上的变化对考生的备考意义不大,所以我今天的解读更多的是考核要素的变化。

  一、考核的核心能力更加综合化

  这是所有备考考生必须首先看到的问题。2008年、2009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提出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很多人只看到考核的五种能力,并没有考到本质。其实最核心的是“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2009年之前的考试,所有的作答思路都是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的,这个能力要素决定了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意识,即所给材料核心反映了“什么问题”,“什么原因”,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提出“什么对策”。这个作答很简单。

  但是2010年的考试大纲却提出了“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这是一种原则的提法,有些人解读说这个提法突出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这样说是很不负责任的。道理很简单,越原则的东西,越没有内容,因为“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内涵非常丰富,没有向原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清晰。所以我用了一个更加综合化的概念。

  因此,我第一点一定要强调出来这个问题,当然,从备考的角度,就是今后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就不一定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或者说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字数比重上要稍微注意些了,要注意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尽量按题目要求作答。这一点变化很大,因为原来的考试,闭着眼睛都要坚决的把解决问题的对策比重放在最重要位置。今年可能会微调。

  二、考核的能力要素进一步具体化

  2009年之前的考试大纲,提出了“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但是没有做进一步的阐述,而2010年的考试大纲对这些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和界定。例如,对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提出的“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一一进行了详细描述: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同样,对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提出的“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一一做了阐述: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客观的说,使这些能力要素进一步具体化了。这些提法对于以前完全不了解的考生来讲,或许可以增加一点点的感性认识。但是,从考生备考的角度讲,意义并不是很大。因为,考生仍然无法依据这些描述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找到考试的角度与感觉,从而也无法真正去提升自己的成绩。当然,我觉得稍微有点意义的是“贯彻执行能力”的提出,这其实也是给考生提了个醒,即提出的对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一直是在评阅标准中,这次提出来,就证明之前被忽视了,以后大家在答题中要有所体现。

  三、考试的分类针对性进一步增强

  这个问题,也是此次大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有很多解读都说此次实现了分类管理、分类考试等等。其实,我认为,所谓分类管理与分类考试在之前都已经体现了,此次分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最为关键的其实是两个问题,即因分类考试而带来的两个核心问题,这才是关键。

  一是两类考试两张卷子的命题会出现一定的分化。以前的考试虽然分类作答,但是阅读的材料是一样的,而且其具体的作答要求也基本一样,如2008年怒江水电开发问题,一道是“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一道是“人与自然”,看似两道题,实则一道题。只要互为副标题,就成了同一道题了。而这次分成两张卷子,就很有可能考两个不同的问题。即使考同一个问题,也必然会在考试的角度上有明显的区分。当然,就这一点来讲,对于考生的意义倒也不是很大,无非是考生不会在出现答错题的情况而已。更为关键的其实在于第二个问题。如下所述:

  二是两类公务员的重点考核能力的区分。这种能力的区分最关键的不是体现在能力表述上,而是因这种能力表述体现的考核的要点与评阅标准上,这是所有考生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具体地讲,在上述副省级以上与地市级及行政执法类的区分上,主要是“综合分析能力”和“贯彻执行能力”的区分,在“阅读理解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上没有多少本质区别。

  为此,报考“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注意一个综合分析角度问题,实质上就是要注重一个国家主流思想、方针政策和统筹大局的问题,要多看几个重要文件,从而把握国家的主流思想。而报考“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要着重关注提出的对策措施的展开与论述问题,即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措施,如何展开论述,贯彻下去的问题。这就需要积累甚至是背诵一些具体的对策论述问题。当然,这里要注重一个依法行政问题。

  四、考试的一些形式进一步清晰化

  当然,如前面所分析的,考试的形式并不是重点,但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明,在此,提出来,让考生有点印象即可。例如关于试卷结构问题,大纲提出“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其实,以前是试卷都如此,所以此次提出来并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必要跟大家忽悠什么。

  五、考试的关键细节需要进一步关注

  其实,此次大纲中还有两个问题,较为重要,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做个交代。

  一是“作答在试题本上或其他位置的一律无效。”的问题,以前的大纲也有说明,但是实际考试过程中也屡屡出现一些考生作答位置不当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考生的成绩,请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关联到考试的字数限制问题。一定要按规定字数来作答,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

  二是今年大纲省略的,而现实又很重要的,即关于申论材料的界定。在2008年、2009年的大纲中均有描述:“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个界定其实非常重要,请大家认真琢磨这个表述,这个表述蕴含很多内容。

  当然,对于多数考生来讲,仅是从申论大纲的解读出发,要做好申论的备考其实还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恰恰也是申论考试的一个初衷,即考核应试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种素质与能力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而是以前积累下来的。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适当看一些分析,听一些讲解,看一些热点,或许是短期内的唯一办法了。

  最后,重申一个观点,以上解读,实为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祝愿各位考生考试成功,心想事成。

相关文章
2010国家公务员行测一个月的备战复习  2010年国考报名截止10月21日职位报考数据分
2010年国考国务院办公厅报名人数(10月21日统  2010年国考外交部报名人数(10月21日统计)
专家指导2010年国考行测方阵数字排列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选词填空历年真题
海南省国税系统2010年招录100名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发现身份证号已被注册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犀利点评 专家教你读
    ·2010年国考公务员申论辅导:从本质特点看
    ·2010公务员申论热点: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刷人数公务员何来公心
    ·公务员考试申论常用对策手段
    ·201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提出对策试题
    ·申论考的是能力,短期内很难大幅度地提高
    ·我语文很差,最怕的就是写作文,我还能考
    ·2010年公务员申论试题四大命题奥妙
    ·2010年公务员申论热点:环境保护问题
    ·国家公务员申论:用廉洁发展实现执政可持
    ·201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设置了两套试卷
    ·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试卷命题新趋势
    ·申论解决环境问题要从决策和战略入手
    ·专家提示: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并非考热
      资料库
    ·国家211工程高校重点学科名单
    ·国家985工程高校名单及重点学科
    ·2009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哲学20强
    ·2009中国大学医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文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农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历史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教育学60强
    ·2009中国大学管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工学100强
    ·2009年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高校名单
    ·全国重点大学名单
    ·西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陕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甘肃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青海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宁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新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北京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天津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河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吉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内蒙古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山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辽宁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上海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江苏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安徽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福建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江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山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河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西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海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重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四川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贵州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云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2009年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试
    ·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新增教育部控制高职高
    ·山西省2009年高职高专新增、改造、撤销专
    ·江苏民办高校名单
    ·上海市民办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名单
    ·吉林省民办高校名单
    ·辽宁省民办高校名单
    ·内蒙古民办高校名单
    ·山西省民办高校名单
    ·河北地区民办高校名单
    ·2008年全国各地民办普通高校名单
    ·军事院校(对地方招生)排名榜前十名
    ·普通高校农业类院校名单网址
    ·普通高校政法类院校名单网址
    ·医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电子信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财经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师范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
    ·中国校友会网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汇总
    ·2009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
    ·2009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501~6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401~5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301~4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201~3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101~200)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